2024欧洲杯澳门开盘【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国产大型医疗器械突围悲喜路

发布时间:2016-11-22

医药网12月22日讯 国产大型医疗器械,CT、MR等用二十多年时间突围,一路将国外二手设备挤出中国,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试图与进口外资品牌器械并肩甚至超越,至今已形成东软、万东、联影、奥泰等几大品牌各据一方。 

  与此同时,尽管政策不断利好,自身进取,但国产器械的突围之路仍是喜中带涩,一面与GPS竞逐做进口替代,一面不断提高自己品质,改变用户使用进口产品的习惯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进口替代之后,本土企业的优胜劣汰与竞逐也将是白热化的。 

  从无到“走出去” 

  中国自己的大型医疗设备真正发展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率先有花苞冒出的是CT。在CT发明后的第六年, 1977年中国开始引进CT,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大医院引进头颅CT机和初始的全身扫描CT机。1994年,中国经历了引进二手CT机的高峰,CT开始在全国县以上医院和军队驻军医院普及。1998年全国CT机总装机量约 3800台,其中二手CT约占48%。 

  在CT引进中国整整20年后,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CT。率先打破靠引进并且二手为主的局面的是东软医疗。资料显示,1997年东软集团生产了第一台国产商业化的CT。至今,东软医疗在大型医疗器械领域开枝散叶,已有了从CT、MR到PET/CT的八大系列产品,覆盖放射影像、常规检查、放疗与核医学三大领域的全面医疗解决方案。

   业界评论称,东软医疗的突围史,几乎是中国大型医疗器械的发展时间轴,同行的还有1997年上交所上市的万东医疗(前身为华润万东),千禧年时代成立的成都奥泰医疗,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尾梢成立的新秀联影等几家企业。 

  自CT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大型医疗器械就以进口为主,至今已形成了被业界简称GPS的三巨头(GE、飞利浦、西门子)。GPS长期垄断着中国医疗器械的市场,从高端、大三甲医疗机构到低价位、县级医疗机构,从CT到MR。 

  造成GPS长期垄断,国产突围困境重重的因素有很多。东软医疗CEO武少杰告诉记者,中国本土大型医疗器械的研发时间本身就比较晚,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内高端医疗装备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的缺失。 

  以东软医疗为例,东软集团切入医疗器械还是机缘巧合,而今天东软的研发能力也生根自当时的机缘巧合。据媒体报道,因为一次成功修复进口CT机的机会,东北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始着力自主研发国产CT,1989年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成立,1994年东软CT原型机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检测,1998年东软推动中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身CT并实现产业化。 

  有一段并不为人广知的故事是,东软曾与飞利浦合资生产CT。这段十年的合资经历,客观上促进了东软医疗将跨国器械巨头的产品质量管理、研发管理等内化为自身实力,也为东软医疗此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但合资的十年中,也有苦水,首先就是价格,因“品牌溢价”原因,同一条CT生产线上出产的产品,贴上跨国巨头的标签后价格却是国产品牌价格的数倍。 

  几乎与东软医疗器械之路同时迈出步伐的万东医疗,经过二十年发展,在大型医疗器械中更聚焦在核磁共振中,目前有4个系列的医用超导磁共振系统。奥泰医疗也在核磁共振系统花费最多精力,目前在MR中拥有两个系列的产品。作为新秀的联影,在CT、MI、MR、DR几个维度突进,在MR和CT中分别推出了两个系列产品。

   除了在中国本土竞争之外,国产大型医械也走出国门,将中国智造带向全球。公开资料显示,东软医疗CT在2002年首次出口土耳其,2003年首次出口北美市场,如今东软医疗在美国、阿联酋、秘鲁、肯尼亚、俄罗斯设有子公司,在越南设立办事处和全球三大物流中心,八大服务站,在巴西和德国筹备子公司和SKD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东软医疗也是国家援外设备的合作伙伴,承接了50多个国家,60余项目任务,在受援国安装了70多台大型医疗设备,涉及CT,MRI,X线机,超声等多类设备,分布于非洲、中东、中亚南亚、东欧,南美,大洋洲等地区,其产品已经服务于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医疗机构。奥泰医疗告诉记者,其磁共振产品自2013年开始增加国际市场开发投入,目前已销往美国、英国、俄罗斯、土耳其、泰国等海外13个国家。 

与GPS竞逐 

  据媒体报道,国产CT的崛起,曾迫使国外二手CT逐渐被淘汰,而进口CT也大幅降价,平均降幅达到20%-30%。 

  尽管本土器械企业正在成长,曾迫使进口设备降价,但目前国内的大型医疗器械,如CT、MR等市场依然以“GPS”为主,数据显示,GPS占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超过70%以上的份额。据媒体援引国家卫计委的统计,目前国产医疗设备绝对数量甚至超过80%,但多集中在了中低端领域。而进口的医疗设备凭借价格昂贵、技术整合度大、科技含量高等优势,占据着医疗设备“金字塔”的顶端,以不到20%的数量占比,赢得了90%的市场价格。另外,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统计,进口医疗设备价格普遍高于欧美日等原产国50%-100%,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我国进口多在500万美元以上。 

  对于本土器械企业来说,在研发上不断发力推出自己的产品,同时保证了性价比,在市场上不断突破GPS的围城。业界人士曾透露,国产器械相较GPS有20%左右的价格优势。 

  一直以来,国产器械凭借性价比在中低端价位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近些年,随着GPS也纷纷加强本土化,推出低价位的产品,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又被强势竞争。为了在GPS的挤压下生存,本土企业纷纷采取了适合自己的策略,除了继续大打“性价比”的牌之外,也纷纷选择了差异化的战略。 

  奥泰医疗向记者坦诚,在GPS低价竞争策略下,像其他国产品牌一样,奥泰确实面临市场份额被进一步挤压的压力。针对县级医院市场,奥泰通过性价比、金融解决方案、“白金”售后服务、区域医学影像中心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来应对GPS的低价竞争。 

  东软医疗选择了向上溯游,加大研发,在高端设备上发力。在CT领域,东软医疗一路从双层、16层、到64层进击128层的全系列CT产品,其中2015年研制成功的NeuViz128多层螺旋CT成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8层螺旋CT,也是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端产品。 

  为了在高端器械中,进一步发力,东软医疗持续加码研发,尤其是在独立品牌运作,获得巨额投之后。2014年末,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等斥资16亿元人民币对东软医疗进行增资, 今年7月份,东软医疗完成了第二次增资交割及股权转让手续,并成立了新董事会,公司真正意义上成了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完善了新的公司架构的调整。并且一路向IPO进击。

   据东软医疗介绍,未来,在资本助力下,东软医疗将加大研发投入、扩大海内外市场份额,并通过更多的收购兼并等手段加速发展,来补充生产线和业务线等。武少杰表示,东软医疗2015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高达14%,未来,将还将在除沈阳之外的北京、上海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在项目上,除继续投资自身最领先的CT之外,将继续投入磁共振、超声,RT、PET/CT,IVD等,也不排除通过收购进入东软医疗此前未涉足的新领域。 

  利好与隐压 

  国家相关部门频频出台政策支持国产器械发展,无论是对企业研发生产的鼓励,或者是在招标采购竞逐中的优惠政策。国家卫计委曾启动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国产医疗设备进行公开遴选,并形成优秀产品目录,重点推动三级甲等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2015年,针对国产医疗设备的转型升级,政策方一共下发18部文件,国家政策高度关注医疗器械发展。今年8月,工信部又下发通知,将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五大工程中的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中11个重点领域之一。9月18日,工信部、国家卫计委联合召开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工作会议,要求提高国产医疗设备市场竞争力,加快推动国产设备“走出去”步伐。 

  在相关政策鼓励及国产企业研发力度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包括CT在内的国产设备份额逐渐处于上升阶段。有行业数据统计, 2014年MR市场份额的国产设备占到22%,2015年上升到44%。CT市场国产设备2014年占9%市场份额, 至2015年上升到28%。 

  尽管国家频频出台政策鼓励本土器械的发展,但具体企业能得到多少实惠还要看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曾有相关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诉苦,尽管卫计委号召医院采购国产器械,但有时招标中对器械参数的指标就已经将国产器械排除在外。另外,一旦拿到了一类器械的采购指标,医院还是更愿意自己再加点钱,采购跨国企业的设备。另外,大三甲医生长期习惯了外资品牌的产品,一时间突然改用国产器械,确实有些难以在短时间适应。该负责人称该希望能在本土器械产品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有更有力的政策推动本土器械进入医院,改变医生对国产器械的固有印象。 

  业界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成像的角度看,国产器械能满足临床使用需求,国产器械的性价比依然具有优势,除了公立医院市场,因社会资本办医的热潮,非公立医院数量持续增长,也客观上扩充了医疗器械市场容量。武少杰告诉记者,在东软医疗的客户中,民营医院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公立医院的采购增速也呈现了非常好的态势,尤其是二级医院。从整个国内市场看,东软的装机量排第三,位于GE、西门子之后。奥泰医疗表示也对非公立医院市场积极发力。 

  据中国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预计, 2015-2020 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以年均20%左右增速发展,到2020 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5000 亿元以上。 

  四年后,中国大型医疗器械市场的风云际会又是谁略呈一筹,谁黯然神伤,都看今朝。在国产器械完成进口替代之后,本土器械之间的竞争又是何貌?

Baidu
sogou